最新目录

习近平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近代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过几次反复,复古或全盘否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形容他的“中国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近代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过几次反复,复古或全盘否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形容他的“中国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节点即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更新国人的思维和实践。

建国以来,中国在更新人心、改造社会、发展经济上卓有成效,但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尤其是文革,给民族文化的振兴带来一定的挫折。当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性的纠结,带来社会人精神上的某种困惑。技术不能解决全部人性问题,这已为实践证明。习近平的《之江新语》中提到“文化立人”,这就为“为万世开太平”提供了金钥匙。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让他找到治国理政的智慧之源。早年的艰难足迹,让他拥有探求真理的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的智慧,使他喜欢“历史地对待问题”。毛泽东说过“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习近平的新时代风范印证了这句话。中国梦是对再造传统文化最好的回答。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就为我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世界思潮风云激荡,一个民族宝贵的性格来源于何方,成为国内有识之士共同探求的话题。在世界事务中取得话语权,最根本的是文化的丰富与创新。鉴往可以知来。习近平这样说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精神自信、信仰自信的可靠保证。在实践中,习近平通过中国文化进而探解世界文化,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新时代下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提供了契机。民族性格、操守的正确方向也来源于此。教条和虚无,是横亘在我们卓越运用传统文化征程上的拦路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形成有利于新时代中国梦实现的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前的光明大道。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近代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有过几次反复,复古或全盘否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形容他的“中国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节点即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更新国人的思维和实践。

建国以来,中国在更新人心、改造社会、发展经济上卓有成效,但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尤其是文革,给民族文化的振兴带来一定的挫折。当代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性的纠结,带来社会人精神上的某种困惑。技术不能解决全部人性问题,这已为实践证明。习近平的《之江新语》中提到“文化立人”,这就为“为万世开太平”提供了金钥匙。习近平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谈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让他找到治国理政的智慧之源。早年的艰难足迹,让他拥有探求真理的毅力,中国传统文化中博大的智慧,使他喜欢“历史地对待问题”。毛泽东说过“读历史的人不一定是守旧的人”,习近平的新时代风范印证了这句话。中国梦是对再造传统文化最好的回答。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就为我们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也为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世界思潮风云激荡,一个民族宝贵的性格来源于何方,成为国内有识之士共同探求的话题。在世界事务中取得话语权,最根本的是文化的丰富与创新。鉴往可以知来。习近平这样说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精神自信、信仰自信的可靠保证。在实践中,习近平通过中国文化进而探解世界文化,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中国新时代下对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提供了契机。民族性格、操守的正确方向也来源于此。教条和虚无,是横亘在我们卓越运用传统文化征程上的拦路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建中华文化,形成有利于新时代中国梦实现的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每个中国人面前的光明大道。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0/1110/374.html



上一篇: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下一篇:西方史学传统中的当代兴趣与当代史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