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昆曲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昆曲有六百年的古老历史,它的起源、兴盛到衰败,直至今日,这些都依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2001年,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成为了全世界的共同财富,这表明中国昆曲的价值已经被全世界公众所认可。在此背景下,保护、继承、发展和弘扬昆曲不仅要解决昆曲所面临的困境,还要把昆曲艺术推入公众视野,让昆曲走进学校与社会中,做到人人心中有昆曲。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因为昆曲的宝贵价值,政府一直肩负着保护昆曲艺术的重要责任。根据中知网以及查阅图书馆资料发现,大部分资料描述的是昆曲发展历史,以及当今的继承和发展,还有一部分资料是对昆曲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吴新雷的《中国昆曲艺术》主要研究昆曲发展史,详细叙述昆曲的起源、兴盛。郑雷的《昆曲》是《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之一,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专门介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丛书,主要描写了昆曲的历史,以及全盛时期的作品。

在昆曲的研究上,大多集中在昆剧史和昆曲传承方面,刘明澜在《论昆曲唱腔的艺术美》中阐述道:唱腔是最能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线条的美,唱腔在昆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念白也很重要。袁文琴的《昆曲生脚念白》表明:在昆曲演唱中,念白比唱曲更加难。

李洪义在《浅谈昆曲艺术资料的抢救与保护》谈到:昆曲学生的来源已成为十分棘手的现实问题,可表明昆曲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柯凡在《昆曲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中提出:艺术应该代代相传,之所以昆曲一直保持了艺术的新鲜和文化的传统,是因为历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程星在《非物质遗产视域下昆曲当代传播研究》中也表明:昆曲只有代代传承,昆曲才能保持艺术的新鲜,同时不断创新,使得昆曲变得更加青春活力。

一、昆曲的发展历史

(一)昆曲的起源

昆曲起源于元末苏州昆山地区,在明代万历之前昆曲还只是流传于世的“小集南唱”的清曲。明朝嘉靖年间,经过了音乐家魏良辅、张野塘等人的悉心改革,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各种曲调的优点,同时借鉴了江南民歌和小调,融合出不同以往的新曲调,这就是昆曲。在改革昆山腔的过程中,民间音乐家张野塘全力帮助魏良辅将北方曲调吸收到南方的昆曲中,昆曲的唱腔风格因此变得婉转细腻且悠远,主要是因为他将三弦与箫、笛、拍板、琵琶等乐器共同用在昆曲的伴奏上,之后这种声腔被世人称为“水磨腔”。这种新腔的曲子一经推出,立即征服了广大听众,给魏良辅带了极大的荣誉。

(二)昆曲的盛极而衰

到了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昆曲日益走向艰难的境地。在昆曲初步发展形成的过程中,民间艺术家起了关键性作用。明代戏剧家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的同一时间段,李开先的《宝剑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出世,这两部作品与梁辰鱼的作品影响同样大。大约明代末期,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诞生,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至今汤显祖的“临川四梦”还广为人知。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也相继问世。随着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许多地区出现了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明晚期时,昆曲进入宫廷,与此同时,昆曲在北方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昆曲在经过了三百年的兴盛繁荣之后,在清代乾、嘉时期则开始走向衰落。汤显祖、孔尚任等引领过时代思潮的知识精英消逝在历史的地平线之后,他们的后继者鲜有达到他们的艺术水准。在艺术上,细腻幽雅的昆曲开始远离大众欣赏,观众难以接受昆曲缓慢的节奏。接着对昆曲的前途命运产生巨大影响的“花雅之争”开始激烈上演,结果是以京腔、秦腔、梆子腔、弋阳腔为代表的“花部”击败曾经一枝独秀的“雅部”昆曲告终,昆曲渐渐消失在世人眼前。

(三)近现代的昆曲

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昆曲文学创作一直不尽如人意,虽然他们从未停止,但多数人已经脱离了舞台艺术实践。到了民国时期,深受大众欢迎的著名京剧演员推崇昆曲,对昆曲大加赞赏,为昆曲进入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演出创造了条件。191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在北京先后上演了昆曲折子戏《水斗》《断桥》《思凡》等,立刻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昆曲的影响因此得以扩大,群众开始重温长期被忽视的昆曲,昆曲得以短暂复兴。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戏曲事业开始了新的篇章。由演员、剧团和政府三大主体共同承担起传承发展昆曲的任务,政府在昆曲命运里起着领导的角色,昆曲因此改变了近代依赖民间艺人力量自发发展的局面。直到1956年《十五贯》的轰动演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昆曲才真正呈现在众人视线中。新世纪之后,青春版《牡丹亭》的重洇血色,更让昆曲重现了往日的辉煌,同时也积极推动昆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125/424.html



上一篇:当代“药茶”研究评析
下一篇:从一个编辑出版者的自述看老编辑家的精神风尚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