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10/30]
- ·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10/30]
- ·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10/30]
-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期刊[10/30]
- · 《当代中国史研究》数据[10/30]
- ·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10/30]
私有化祸害东欧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989年至1990年,短短两年时间,一场通往奴役之路的私有化改革开始在东欧各国展开。用经济和社会指标来衡量,东欧各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大倒退、大溃败。 当代罕见——
1989年至1990年,短短两年时间,一场通往奴役之路的私有化改革开始在东欧各国展开。用经济和社会指标来衡量,东欧各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大倒退、大溃败。
当代罕见——大灾难
一言以蔽之,东欧私有化改革造成了当代史上罕见的大灾难。
所谓东欧私有化改革,就是东欧各国把多年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廉价出卖给外国资本,因而葬送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前提。可以说,这一改革对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破坏是当代世界历史上所罕见的,说是一场大灾难毫不为过。
经统计,东欧各国转轨以后,遭受打击最轻的匈牙利和波兰,国民生产总值损失率约为25%,而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几乎是40%,俄罗斯是50%,乌克兰是60%,其经济损失都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美国和德国。并且10年过去后,到2001年该地区的生产依旧未能恢复到1989-1990年的水平。
而且,仅从市场化、自由化的指标衡量东欧国家转型成败是不全面的,还应从综合国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角度来考察。从这些角度看,东欧各国经济转型还是大溃败,70%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是停滞就是下降,贫富分化造成社会需求萎缩,社会经济不协调导致增长难以维持,东欧人民对转型的评价相当低。比如2003年,波兰民众对私有化持否定态度的人占87%,持肯定态度的仅占7%。当被问及“你用什么词汇描述私有化最合适”时,74%的人填写“盗窃”,18%的人填写“销售”。
国有资产——大流失
据计算,东欧各国政府将大部分国有资产以相当于这些资产实际价值10%的价格“贱卖”给了外国人,结果使这些国家在私有化过程中损失了90%的国有资产。例如匈牙利,截止1994年,政府已售出亿福林的国有资产,其收入仅为3190亿福林,因此,经济公司的改造多数情况是失去财产和市场,而不是革新。
同时,“贱卖”造成的恶果是,外国资本控制了工业和金融等关键部门。截止2003年,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工业部门、银行等金融部门资产的70%-80%都被外国人买走。这种做法既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将国有资产转移到本国公民手中,也不符合标准市场经济体制的惯例。在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中,外国资本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5%,而东欧国家的所有制结构与拉美国家相仿,因此,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走上“欧洲化”道路,却意外地走上了拉美的道路。
私有化将东欧国家人民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资本转化为主要来自于西欧的买主们的利润。即使在新自由主义最受青睐的英国,也从没有将任何关键性的国有资产出售给外国人。这场空前大灾难,不仅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的大萧条,更重要的是让国内的掠夺者掠夺了全国人民公有的生产资料,掠夺了全国人民公有的社会财富,让外国资本掠夺了民族资本。这一大掠夺的结果是,通过向西方国家极其廉价地甚至分文不取地出售国有资产,实现资本主义化,使民族经济殖民化。
东欧各国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其目标是想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西欧那样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天不遂人愿,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没有民族资本的资本主义经济。私有化非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主权丧失——大惨痛
在没有国家强有力的监管下进行拍卖,很容易导致滥拍滥卖现象的发生,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还可能使已有的腐败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尤其是如果允许外国人参与国有企业的收购的话,其后果将是惨痛的,因为卖给本国人,财产的再分配只发生在一个民族经济体内,但如果卖给外国人,其后果将使整个民族的经济全面贫困化。
有些人片面认为,即便外国人收购了国有资产,只要工厂还办在那里,就可以解决就业,政府照样可以收税,就不会对民族利益产生重大不良影响。但其实不然,私有化造成的损失决不仅仅是存量国有资产的流失,更严重的是许多难以计算的损失。比如外国投资者在取得所有权的同时,还从国家手中拿走了从固定资产中收取租金的权利,消灭了东欧国家原来的民族品牌,轻而易举地利用对外贸易结算等手段将利润和租金转移到国外,由于外资控制使外贸利润外流,致使东欧国家不能增加外汇收入等等。
因此,如果说东欧经济转型中出现的经济衰退、财产损失、营私舞弊等问题是暂时的,还有可能逐步改善的话,那么外国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命脉造成的严重后果将是长远的,可能要影响几代人。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42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