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开展探究学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自主、合作是学习的外在形式,是手段;而探究则是学习的内在本质,是目的。为了促成学生立足自身的有效发展,很好地突破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里,自主、合作是学习的外在形式,是手段;而探究则是学习的内在本质,是目的。为了促成学生立足自身的有效发展,很好地突破个人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达成个性化学习成果的最大化,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讲究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策略,有效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效率。

从目前看来,教师对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研究较少,反倒是在自主、合作的学习外在形式上研究较多。这其中可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认识误区:只要把自主、合作的学习外在形式研究透了,那么探究学习的终极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不可否认,这样的认识具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所有目标的达成都离不开过程的实施。但是,教师更应该看到,从外在形式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目标实现得如何又是如何实现的,而外在形式其实是要为目标而服务的。

所以说,教师应该强化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意识:课堂教学目标是至高无上的,所有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都要为之服务。特别是对于小学语文这个学科来说,因为学科的性质特点,语文学科的课堂相对要比数学学科课堂来得轻松、活跃,教学设计也比较活。因此也就特别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时候要讲究指导的策略,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保证探究学习的效益。

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探究学习的时候需要讲究什么样的指导策略呢?

一、 明确学习目标,打牢探究基础

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没有目标的教学活动毫无意义可言。以往,我们在讲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总是喜欢强调“三维目标”,也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目标界定的方法虽然给人条分缕析的感觉,使得师生容易分块掌握,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文本整体美感的不足。因此,这种提法逐渐为人们所抛弃。如今,我们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主要从“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进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建构。所以说,要想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实际学情确定适宜的探究内容,把控好学生探究的方向。

“学则须疑”。疑惑是学问长进的车轮。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的疑问,那么学生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真正的长进,小学教材里选入的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失去了其教育教学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巧妙设疑,并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成果。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建构出发,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在语言的运用方面有何巧妙之处,探究文本培养了学生何种的思维方法,探究文本培养了学生哪些审美情趣,探究文本在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指明了哪些方向。只有学生把这些东西大致搞清楚之后,他们才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以达到个性阅读的目标。

二、 强化问题意识,明确探究方向

“疑者,觉悟之机也”。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提出更多更有质量的疑问来推进课堂探究学习的进程。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这样操作,先是明确课堂基本学习任务,使得学生明了课堂学习的大致方向,然后才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相互质疑解答,如果学生不能够完成相互间的释疑,那么就把这些问题存留下来,提交到班级层面进行相互间的答疑。其他小组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各学习小组间的疑问能够在课堂探究中完全解决的话,说明学生课堂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如果班级层面学生也不能完全独立解决的话,语文教师也不必太过纠结。这个时候,需要语文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鉴定、判断,如果问题的外延足够宽广开放的话,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个很好的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更广泛的探究学习。当然了,必要的时候,语文教师还是要教给一些探究的方法。另一种情况,如果语文教师觉得这些问题的外延不够开放,不具备课外拓展探究的意义,那么语文教师尽可以从更高的专业角度加以解答,使得学生能够明确问题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 网址: http://www.ddzgsyjzz.cn/qikandaodu/2021/0722/634.html



上一篇:外界对安徽史学新栏目的反应
下一篇:手机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投稿 | 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 当代中国史研究版面费 | 当代中国史研究论文发表 | 当代中国史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